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毛遂自荐的意思是啥寓意

ysladmin 2024-05-07 人已围观

简介毛遂自荐的意思是啥寓意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毛遂自荐的意思是啥寓意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毛遂自荐的意思是啥寓意的话题吧。1.成语的意思是什么?2.表示最后的文言文是什么意思3.四字成语指人4.要褒义的成语

毛遂自荐的意思是啥寓意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答有关毛遂自荐的意思是啥寓意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开始探讨一下毛遂自荐的意思是啥寓意的话题吧。

1.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2.表示最后的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3.四字成语指人

4.要褒义的成语故事,要带有寓意

5.毛遂自荐全解

6.有“毛"字的成语 要寓意好的

毛遂自荐的意思是啥寓意

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1.开卷有益:

       卷:书本。益:好处,收获。打开书本,就会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收获。

       2.开门揖盗

       揖:拱手行礼,表示欢迎。开了门请强盗进来。

       3.开源节流

       源:水源,比喻增加收入。比喻在财政经济上增加收入,节省开支。

       4.开宗明义

       宗:主旨。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讲清主要的意思。

       5.侃侃而谈

       侃侃:说话从容不迫的样子。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6.可乘之机

       乘:利用。可以利用的机会。

       7.克敌制胜

       克:战胜、打败敌人,取得胜利。

       8.克勤克俭

       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9.刻骨铭心

       铭:在石头或金属器物上刻字。比喻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

       10.恪守不渝

       渝:改变。严格遵守,决不改变。

       11.孔武有力

       孔:很,甚。武:勇猛。非常勇猛有力。

       12.口蜜腹剑

       腹:肚子。嘴上说得好听,心里却满是害人的注意。

       13.口诛笔伐

       诛:责罚。伐:声讨。用语言文字宣布罪状,进行声讨。

       14.苦思冥想

       冥:深沉地。深沉地思索。

       15.苦心孤诣

       诣:达到。费尽心思地钻研,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16.脍炙人口

       脍:切得很细的肉。炙:烤熟的肉。美味的东西人人爱吃。比喻优美的诗文或美好的事物,人人赞美和传诵。

       17.宽猛相济

       济:补足。宽大和严厉两种手段相结合,互相调节。

       18.暴风骤雨

       骤:急促。来势急剧而猛烈地风雨。

       19.岿然不动

       岿:高峻独立。像高山一样挺拔、稳固,形容高大牢固,不可动摇。

       20.溃不成军

       溃:溃败。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不成队伍。形容惨败。

       21.马革裹尸

       革: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战死沙场。

       22.买椟还珠

       椟:木匣。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23.卖官鬻爵

       鬻:卖。旧指有权势的人出卖官职,用以聚敛财物。

       24.漫不经心

       漫:随便。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25毛骨悚然

       悚:害怕。毛发竖起,背脊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26.毛遂自荐

       荐:推荐。比喻自己推荐自己。

       27.美轮美奂

       轮:高大。奂:众多的样子。形容房屋多而高大华丽。

       28.门可罗雀

       罗:用网捕捉。门口可以张网捕捉鸟雀。形容门庭冷落。

       29.梦寐以求

       寐:睡着。睡梦中都在寻求。形容愿望十分强烈迫切。

       30.弥天大谎

       弥:满。天大的谎话。形容极大的谎话。

       31.勉为其难

       勉:勉强。勉强去做力所不及的事。

       32.面面相觑

       觑:看。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33.民不聊生

       聊:依赖。百姓没法生活下去。

       34.名不副实

       副:相称,符合。指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35.名闻遐迩

       迩:近。名声传遍远近各地。形容名声很大。

       36.明察秋毫

       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形容目光敏锐,可以看见极细小的东西。

       37.谬种流传

       种:种子。把荒谬错误的东西一代代流传下去。

       38.莫名其妙

       名:说出。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39.漠不关心

       漠:冷漠。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

       40.目不暇给

       暇:空闲。给:供给,接应。指要看的东西太多,或景物变化太快,眼睛看不过来。

       41.南辕北辙:

       辙:车轮碾过的痕迹。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42.囊空如洗:

       囊:口袋。形容一个钱也没有。

       43.泥沙俱下:

       俱:一同。比喻好坏的人或物混杂在一起。

       44.年高德劭:

       劭:美。年纪大,品德好。

       45.宁缺毋滥:

       滥:过度。选拔人才或挑选事物,宁可少一些,也不要不顾质量一味地求多。

       46.弄巧成拙:

       拙:劣。本想耍聪明,结果做了蠢事。

       47.奴颜婢膝:

       颜:面容。形容卑躬屈节向人拍马讨好。

       48.怒不可遏:

       遏:阻止。愤怒得难以抑制。

       49.怒形于色:

       形:显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50.呕心沥血:

       沥:滴。比喻费尽心思。

表示最后的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1)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

       -- 作者:畅想呼吸

       -- 发布时间:2005-11-20 22:40:00

       --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公元前379年,齐国公子因齐即位,自称为王,他就是齐威王。

        齐威王,刚临政那几年,不问国事,饮酒作乐,国家日渐衰败,人民生活困难。

        有一天,一位姓邹名忌的人前来叩门,自称懂得弹琴,知道威王爱好音乐,特来拜见。

        威王召他进来,取琴给他。邹忌只是抚摸着琴弦,并不弹奏。威王问:“先生为何只是抚摸而不弹,是琴不好么?”

        邹忌放开琴,严肃地说:“小臣懂得琴理,至于弹琴,那是乐工们的事。”于是邹忌大谈了一通琴理。威王听得不耐烦,打断他的话,说:“先生既懂得琴理,必定善于演奏,愿先生试弹一曲听听。”

        邹忌(zōu jì)回答说:“小臣以研究琴理为业,当然善于演奏;大王的职责是治理国家,岂不善于国事么?今大王身居王位而不治理国家,与小臣抚摸琴弦而不弹奏有什么不同?小臣只抚弦而不弹奏,不能满足大王的意愿,大王身居王位而不问政事,恐怕不能满足百姓们的意愿吧!”

        威王大为震惊,说:“先生用弹琴的道理劝说我,我懂得先生的用意了!”于是将邹忌留下和他谈论国家大事。

        邹忌劝威王节制饮酒,远离女色,讲求实际,区别忠奸,爱护人民,整顿军备,经营霸王的事业。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威王心悦诚服,立即拜邹忌为相国。

       --------------------------------------------------------------------------------

       -- 作者:畅想呼吸

       -- 发布时间:2005-11-20 22:40:00

       --

       (3)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

       -- 作者:畅想呼吸

       -- 发布时间:2005-11-20 22:41:00

       --

       (4)卧薪尝胆

       源于《史记专项王勾践世家》。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民奋图强。

       --------------------------------------------------------------------------------

       -- 作者:畅想呼吸

       -- 发布时间:2005-11-20 22:41:00

       --

       (5)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

       -- 作者:畅想呼吸

       -- 发布时间:2005-11-20 22:41:00

       --

       6)愚公移山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这是一个著名的故事。愚公为了排除险阻,打开通道,率领全家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这是一件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在有的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但是,愚公胸怀大志,不被困难所吓倒,他敢想敢说敢做,终于在别人帮助下把两座大山搬走了。这就说明:凡是对人民有利的事,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具有坚忍不拔的决心,充满必胜的信心,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

       -- 作者:畅想呼吸

       -- 发布时间:2005-11-20 22:41:00

       --

       7)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这个成语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

       -- 作者:畅想呼吸

       -- 发布时间:2005-11-20 22:42:00

       --

       8)一诺千金

        源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季布是秦朝末楚国的义士,他生性耿直,乐善好施,特别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困难再大,他都一定要设法办好,所以深受当时人们的赞誉。季布在项羽手下时,曾多次打败刘邦,项羽兵败自杀,刘邦悬赏捉拿季布。但是由于季布深得人心,始终捉拿不到他。后经汝阴侯滕公的说情,刘邦才撤销通缉令,并封季布为中郎,不久又改封河东太守。当时有一个人叫曹邱生,专门喜欢结交有权有势的官员,他听说季布一夜之间由阶下囚变为天子的重臣,特地让人介绍去见季布。季布一见曹邱生,脸上便露出厌恶之情。而曹邱生不识相地弯腰作揖,惊喜地对季布说:“我听楚人说过:得到百斤黄金,也抵不上季布的一名诺言。”接着曹邱征又说:“你的名声如此之大,难道与我到处宣扬一点关系都没有吗?”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话后非常高兴,认为他的名声之所以这么大,原来与曹邱生的宣传有关。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诺千金”,用来比喻重视诺言,说话算数。

       --------------------------------------------------------------------------------

       -- 作者:畅想呼吸

       -- 发布时间:2005-11-20 22:42:00

       --

       9)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千百年来已为大家所熟知。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

       -- 作者:畅想呼吸

       -- 发布时间:2005-11-20 22:42:00

       --

       10)孔融让梨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

        “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

       -- 作者:畅想呼吸

       -- 发布时间:2005-11-20 22:43:00

       --

       (11)利令智昏

       源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韩国。不几天就攻占了韩国的野王,断绝了上党的交通。这样一来,上党城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失守,上党守将冯亭看到野王已经失守,认为上党也会保不住的,与其让秦国占了上党,还不如亲手把它转交给赵国,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

        当冯亭派人把上党的地图带给赵孝成王时,赵王左右为难,他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召集大们商议,其中有一个叫赵豹的大臣劝赵王不要接受,因为无端地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就会引起祸患,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目的是想让秦国把矛头指向赵国。可是赵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又和平原君赵胜商议,平原君认为即使发兵百万,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现在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党的土地,决不能坐失良机。

        赵王听了平原君的话,非常高兴,于是派平原君到上党去接受土地,封冯亭为华阳君。可是没有多久,赵国就大祸降临,秦国看到即将到手的土地却被赵国占领了,转而来攻打赵国,赵国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应战,结果打了败仗,秦国在长平之虎中消灭赵国士卒40多万。

        司马迁在评价这件事时,认为平原君是一个行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却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这个东西,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以致赵国在长平损失了40多万人,几乎连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快失去了。

        后来,人们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

       -- 作者:畅想呼吸

       -- 发布时间:2005-11-20 22:43:00

       --

       12)叶公好龙

       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经,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诗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

       -- 作者:畅想呼吸

       -- 发布时间:2005-11-20 22:43:00

       --

       (13)贾人渡河

       现代人看来,“商”和“贾”的语意无大差别,都是贸易的意思;但在古时候,“商”和“贾”在经营方式上却有所不同,所谓少卖为“商”走卖为“贾”。从一个地方买进,到另一个地方卖出,用这种方式做生意的人叫贾人。

       从前有个贾人,在河南办了一批货,取水路贩往外地销售。船在河中顺风行驶,忽然浓云密布,狂风骤起,大雨倾盆,河水陡涨。贾人走出船仓查看货物,一股大浪袭向船头,把贾人拍落水中。贾人在水中挣扎呼喊:“救命呀!”

        一个渔夫听到喊声,急急忙忙把船摇过来救人。贾人看到渔夫,大声喊道:“快来救我,我给你一百两白银。”

        渔夫把贾人救起来,送进船仓,贾人换好了衣服,拿出十两银子送给渔夫,说:“拿去吧,这十两银子够你辛苦半年了。”

        渔夫不接银子,看着贾人说:“刚才你在水中许诺说给一百两银子,而不是十两。”

        贾人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这人也太不知足了,你一天打鱼能挣几文钱?现在一下子捞了十两银子,不少了。”

        渔夫说:“事是这么回事,理却不是这个理。你刚才不许诺给一百两银子,我也会救你一命,但你既然说给一百两,我希望你不要失信。”

        贾人摇摇头,踱进船仓,不再理会渔夫,渔夫长长叹口气,回到渔船。

        一年后,贾人又办了批货,碰巧在河中与渔夫相遇。两个人都想起了去年那次不愉快的分手。贾人说:“我给了你十两银子,你为什么不用来当本钱,做点小生意,何苦风里雨里挣这份辛苦钱?”

        渔夫来不及答话,贾人的船触上礁石,船仓进水,船渐渐下沉。贾人急得团团转,大声对渔夫说:“快来救我,这次我给你三百两银子,保证不失信。”

        渔夫摇橹从贾人旁边划过去,回头不紧不慢地说:“喊信得过你的人来救命吧,我不要你的银子,可也不救你这种无信无义人的命。”

        很快,贾人随着沉船在滔滔河水中消失了

       --------------------------------------------------------------------------------

       -- 作者:畅想呼吸

       -- 发布时间:2005-11-20 22:44:00

       --

       14)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家能够取消攻打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并不想得罪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于是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作为贺礼。收到这份礼物之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这件事的大功臣魏绛。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很强大,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因此而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先做准备,以避免失败和灾祸的发生。”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之后,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

       -- 作者:畅想呼吸

       -- 发布时间:2005-11-20 22:44:00

       --

       15)改过自新

       汉朝初期,有个著名的医学家名叫淳于意。淳于意从小就喜爱医药,但因没有名医指导,医术不高明。他给人家治病,开的处方往往不灵验。到了他三十六岁的那年,才遇到了名医阳庆,并拜阳庆为师。淳于意向阳庆学习了三年之后,医术十分高明,替人治病,药到病除。但他喜欢到处游历,当了太仓令后,就很少给人治病了,所以有病的人都怨恨他。

        淳于意四十岁那年,有人向朝廷控告淳于意。朝廷命令把他押送到京城长安受刑。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她们得知后,谁也拿不出主意来。起程那天,五个女儿只会跟着淳于意走,边走边哭泣。淳于意本来就有气,这时又听到她们的哭声,更加烦恼,于是开口就骂:「只恨我没有一个儿子,有了事情,只会哭泣,算我白养了你们一场。」几个女儿任由父亲责骂。唯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听了十分伤心,她跪在父亲的面前说:「我要随父亲到长安去,用我的身子去赎父亲的罪过。」

        淳于意忙摇摇手说:「从这里到长安有千里路,你小小年纪,能走得到吗?」几个姐姐也劝她说:「小妹,你一个女孩儿家,在路上有许多不便之处。」缇萦说:「我对天发誓:即使受尽千般苦,也要到长安去,除非死在路上!」

       大家见她态度坚决,劝说无用,只好随她。

        一路上,缇萦忍受了千难万苦,终于到了长安。

        一到长安,淳于意便被囚下狱,缇萦拼着性命,要上宫殿去见汉文帝。门吏不准她进,她就写好一封陈情书,交给门吏,恳求转呈皇上。门吏被她的举动感动了,果然将书信传了上去。这封信说:「我父亲淳于意做官,家乡的百姓都称赞他廉洁公平。如今他犯了法,要受刑; 我痛恨死去的人不能复生。虽然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罪过,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我自愿做官家的奴婢,来代替我父亲受刑,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缇萦的书信,为她的牺性精神所感动,免除了淳于意的刑不说,也没有让缇萦去当奴婢。他还下令说:「尧舜的时代刑罚很轻,而没有人犯法。现在刑罚特别重,但犯罪却止不了。这是什么原因?很显然是我们教育不够。我十分自愧。现在有人犯了法,不教育就用刑罚,使他们想改过也不可能。我希望大家议出新的法来!」

        改:改正。

        自新:自已重新做人。

        这句成语的意思:是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

       -- 作者:畅想呼吸

       -- 发布时间:2005-11-20 22:44:00

       --

       16)出尔反尔

       “出尔反尔”这则成语的原意是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怎样对你。现用来形容一个人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尔”指你,“反”同返。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吃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可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可恨得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十分可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

        孟子在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 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

       这个网站有好多/yycy.html

四字成语指人

       1. “最后”用古文怎么说

        当“最后”表示 “结果”的意思时,可以用古文“竟”“卒”“终”“遂”表示;当“最后”表示 “次序在末尾”的意思时,可以用“末”来表示。

        1、竟,表示终究;终于。

        例句:西汉司马迁的《毛遂自荐》中的“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译文是:平原君最后和毛遂一起走了。其中“竟”是最终的意思,“偕”是一起,一块的意思。

        2、卒,表示终于;最终。

       

        例句:西汉司马迁的《垓下之战》中的“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文是:现如今我被困在这里,是上天让我灭亡,不是战争的罪过。

        3、终,表示最终。

        例句:周朝佚名的《诗经》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译文是: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4、遂,表示终于。

        例句:西晋陈寿的《隆中对》中的“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是:然而曹操最终能够战胜袁绍,不只是占据天时之利,也是因为人的谋略。

        5、末,表示最后的时候。

        例句:西汉刘向的《战国策》中的“‘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译文是:行程一百里,走了九十里才算完成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也说明要完成最后百分之十的工程,却要花费百分之五十的工作量。

2.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当然,其他国家的古人也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含义是什么?

        1.文言文很精彩。这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对,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再放大去看,古典诗词都属于“文言”一类,它们在生活中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只是在语言形态上,之乎者也离开了口头,成为文字之后,显然它对技巧的推敲,表意的扩展,有了确实的规范要求。它的“前途”,就在它的应用,也在它能唤醒含混的词源与典故。可以说,前途看好。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3.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

        “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

        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4. 文言文的具体含义或意思是什么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

        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

        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

        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

        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

        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

        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

        “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

        “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

        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

        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

        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

        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

        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5. 文言文是什么意思:通俗得解释一下

        “文言文”的第一个字“文”,是美好的意思;第二个字“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字“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由此可见,“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6. “后来”,用文言文怎么说

        之后。

        释义:

        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特点:

        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

要褒义的成语故事,要带有寓意

       1. 四字成语有两个字是指人或物

        一、关于人的成语:(1)萧规曹随:成语中“萧”字是指西汉时期开国名将萧何,“曹”字是指西汉萧何后的丞相曹参。

        这个成语的含义为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2)管鲍之交:成语中“管”字是指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仲,“鲍”字是指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这个成语的含义为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

        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3)江郎才尽:成语中“江郎”是指江淹,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

        成语的含义指年轻时很有才气,到晚年文思 渐渐衰退,比喻才思减退。(4)东施效颦:成语中“东施”是指越国的丑女,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

       

        成语的含义为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

        (5)伯乐相马:成语中“伯乐”是指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伯乐善于发现千里马。

        成语含义为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6)夜郎自大:成语中“夜郎”是指古时汉代夜郎国的国君。

        成语含义为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7)毛遂自荐:成语中“毛遂”是指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毛遂。

        成语含义为平原君之门下食客毛遂自荐跟随前往楚国游说。后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去做某项工作。

        (8)孟母三迁:成语中”孟母“是指孟轲的母亲,孟轲就是孟子,儒家的代表人物。成语含义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9)叶公好龙:成语中”叶公“是指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成语含义为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

        二、关于物的成语:(1)鸟尽弓藏:成语中”鸟“是指鸟雀,”弓“是指长弓。成语含义为是说鸟打完了把弓藏起来。

        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过河拆桥。(2)草船借箭:成语中”船”是指船舶,“箭”是指弓箭中的羽箭。

        成语含义为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3)开天辟地:成语中“天”是指天空,“地”是指大地。

        成语含义为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后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4)卧薪藏胆:成语中“薪”是指稻草,“胆”是指苦胆。成语含义为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5)过河拆桥:成语中“河”是指大河、江河,“桥”是指河面上的木桥。成语含义为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

        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自己的人一脚踢开。(6)破釜沉舟:成语中“釜”是指古代军人煮饭的锅,“舟”是指船。

        成语含义为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7)偃旗息鼓:成语中“旗”是指古代战争时用的旌旗,“鼓”是指战鼓。

        成语含义为原意指放倒军旗,停止击鼓,做出不准备战斗的假象。现多指不做声响。

        (8)一叶障目:成语中“叶”是指树叶,“目”是指眼睛。成语含义为一片叶子挡在眼前会让人看不到外面的广阔世界。

        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9)唇亡齿寒:成语中“唇”是指嘴唇,“齿”是指牙齿。

        成语含义为唇亡齿寒,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10)打草惊蛇:成语中“草”是指草丛,“蛇”是指动物蛇。成语含义为打动草丛惊走蛇,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

        后喻指做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备。(11)买椟还珠:成语中“椟”是指木匣子,“珠”是指珍珠。

        成语含义为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买者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

        (12)按图索骥:成语中“图”是指图画,“骥”是指马。成语含义为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

        (13)以卵击石:成语中“卵”是指鸡蛋,“石”是指石头。成语含义为拿蛋去碰石头。

        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14)指鹿为马:成语中“鹿”和“马”就是指动物鹿和马。

        成语含义为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15)水滴石穿:成语中”水“是指水滴,”石“是指石头。成语含义为用来形容老百姓所受的灾难,像水那样越来越深,像火那样越来越热。

        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16)亡羊补牢:成语中”羊“是指绵羊,”牢“是指羊圈。

        成语含义为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2. 指人很多的四字词语

        人山人海、门庭若市、熙熙攘攘、人来人往、项背相望、座无虚席、济济一堂、摩肩接踵。

        人山人海: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济济一堂:济济:形容人多。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人来人往:人来来往往连续不断。也形容忙于应酬。

        项背相望:原指前后相顾。后多形容行人拥挤,接连不断。

        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3. 带有人的四字成语

        暗锤打人比喻暗中对人进行攻击。

        暗箭伤人放冷箭伤害人。比喻暗地里用某种手段伤害人。

        暗箭中人暗:暗中;箭:放箭;中:中伤。放冷箭伤害人。

        比喻暗中用阴险的手段攻击或陷害别人。矮人观场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

        也比喻见识不广。爱人好士爱护、重视人才。

        矮人看场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矮人看戏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爱人利物爱护人民,力求有利于人民。爱人以德爱人:爱护别人;德:德行。

        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泛指对人不偏私偏爱,不姑息迁就。

        不步人脚不跟着别人的脚步走。比喻不因循守旧。

        暴不肖人暴:凶暴;不肖:不贤。凶暴而不贤的人。

        不齿于人齿:象牙齿一样排列。不能列于人类。

        指被人看不起。不懂人事不懂得为人处世。

        不得人心心:心愿,愿望。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拥护;得不到众人的好评。

        不当人子表示歉意或感谢的话,意思是罪过,不敢当。北道主人北道上接待过客的主人。

        与“东道主人”同义。不乏其人乏:缺少;其:那,那些。

        那样的人并不少。不甘后人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

        不敢后人不愿意落在别人后面。表示不敢懈怠,奋力前进。

        彼何人斯斯: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他是个什么人啊。

        薄寒中人薄寒:轻微的寒气。中人:伤人。

        指轻微的寒气也能伤害人的身体。也比喻人在衰老或患难之中时经不住轻微的打击。

        不近人情不合乎人的常情。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

        不可告人不能告诉别人。指见不得人。

        薄命佳人薄命:福薄命苦。福薄命苦的美女。

        不落人后不落在别人的后面。形容人要强心盛,事事占先。

        百年树人树:种植,栽培。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避人耳目指避免走漏消息。步人后尘后尘:走路或行车时后面扬起的尘土。

        指跟在人家后面走。比喻追随模仿,学人家的样子,没有创造性。

        傍人门户傍:依靠,依附;门户:门第。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立。

        傍人篱壁傍:依靠;篱壁:篱笆墙。依靠着别人家的篱笆墙。

        比喻依赖或模仿别人。傍人篱落比喻依赖他人。

        逼人太甚指对人逼迫不留馀地。巴人下里①即下里巴人。

        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用以称流俗的音乐。

        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一带,古为楚地。下里,乡里。

        ②泛指粗俗的。避人眼目指避免走漏消息。

        同“避人耳目”。百世一人指极难得的人才。

        悲天悯人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婢学夫人婢女学作夫人,比喻刻意去学,却总不能像。不省人事省:知觉。

        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不恤人言不管别人的议论。表示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不一其人那样的人不止一个。别有人间犹别有天地。

        不因人热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

        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不餍人望餍:满足。不能满足众人的期望。

        婢作夫人婢:侍女;夫人:主妇。旧时指在文艺方面虽刻意模仿别人,但才力和作品的规模总赶不上。

        百载树人培育人才需要百年。指育才是百年大计,要付出艰苦的劳动。

        同“百年树人”。成败论人论:评论,衡量。

        以成功和失败作为评论人物的标准。楚楚动人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

        形容美好的样子引人怜爱。楚楚可人形容姿容清秀,使人惬意。

        仓卒主人仓卒:匆忙。客人突然到来,仓促中招待不周,难尽主人之礼。

        春风风人风人:吹拂人。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

        比喻及时给人教益和帮助。才乏兼人才:才能;兼人:一个人抵得上两个人;乏:缺少。

        缺少一个能抵得上两个人才能的人。指没有特殊的才能。

        多用作自谦语。春归人老春:春光,比喻花容月貌。

        指女人青春已过,人老珠黄。穿井得人穿井:打井。

        指家中打井后省得一个劳力,却传说成打井时挖得一个人。比喻话传来传去而失真。

        醇酒妇人醇酒:味厚的酒。比喻颓废腐化的生活。

        齿颊挂人指为人们所称道。从井救人从:跟从。

        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

        现多比喻冒险救人。长娇美人娇:美好。

        身材修长容颜娇好的美女。醇酒美人指酒色。

        惨绝人寰人寰:人世。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

        形容惨痛到了极点。草芥人命视人命如草芥而任意摧残。

        同“草菅人命”。草菅人命草菅:野草。

        把人命看作野草。比喻反动统治者随意谑杀人民。

        耻居人下以地位在人之下为耻。才兼万人一个人的才能抵得上许多人。

        用于吹嘘之词,指有特殊的才能。察己知人指情理之中的事情,察度自己,就可知之别人。

        出口伤人说出话来污辱人;说出的话有损人的尊严。寸马豆人寸、豆:比喻小。

        一寸长的马,像豆子大小的人。形容画中远景人、物极小。

        聪明过人智力超过一般的人。春满人间生机勃勃的春意溢满人间。

        沧浪老人指隐者、渔父。才气。

4. 关于人的四字词语

        人百其身 谓愿意用一百人来换取死者的复生。

        表示对死者极沉痛的悼念 人不聊生 人民无法生活下去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旧时谓人不替自己打算,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人才辈出 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地大量涌现 人才济济 谓人才众多 人存政举 谓为政在乎得人,得其人则善政行。语出《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孔颖达疏:“若得其人,道德存在,则能兴行政教。” 人单势孤 人数少,力量单薄 人地生疏 人事不熟,地方陌生 人定胜天 人力可以战胜自然 人多口杂 见“人多嘴杂” 人多阙少 谓求官职的人多而空额少。

        阙,旧时指官职的空额 人多势众 人多势力大 人多嘴杂 谓谈论的人多,各种议论都有。亦指在场的人多,七嘴八舌 人非草木 见“人非木石” 人非木石 谓人有思想感情,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

        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人非物是 谓人事变迁,景物依旧 人逢喜事精神爽 人遇到喜庆之事则心情舒畅 人浮於事 语本《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於人也,宁使人浮於食。”郑玄注:“食谓禄也。

        在上曰浮。禄胜己则近贪,己胜禄则近廉。”

        原谓人的职位高过其所得俸禄的等级,即廉以自守之意。后多以“人浮於事”谓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人各有志 谓人各自有不同的志向愿望,不能勉为其难 人给家足 人人饱暖,家家富裕 人喊马嘶 人叫喊,马嘶鸣。

        形容纷乱扰攘或热闹欢腾 人荒马乱 形容局势动荡不安 人极计生 谓人到绝境就会产生计谋 人急偎亲 谓人到危急时则想投靠亲友 人间地狱 指人间极黑暗痛苦的地方 人间天上 ①人世社会和神仙世界。②犹人间天堂。

        指景物极美好的处所 人间天堂 指人世间极美好的地方 人间重晚晴 唐李商隐《晚晴》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本谓人们珍视晚晴天气,后多用以比喻社会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人杰地灵 谓杰出人物出生或所至之处,其地亦因而著名。

        后亦谓杰出的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人尽其才 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 人困马乏 ①人马疲倦困乏。②形容体力疲劳不堪 人老珠黄 旧喻妇女年老色衰,被人嫌弃,就象珍珠年久变黄,失去珍贵价值一样 人离乡贱 谓离开故乡,无亲无故,失去依靠,遭人轻视 人满为患 因人多造成了困难 人面狗心 ①《晋书·苻朗载记》:“朗曰:‘吏部为谁,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

        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学低下的人。②犹言人面兽心 人面兽心 ①外貌是人,心肠如兽。

        形容人不开化,近似禽兽。②形容为人凶残卑鄙 人面桃花 相传唐崔护清明郊游,至村居求饮。

        有女持水至,含情倚桃伫立。明年清明再访,则门庭如故,人去室空。

        因题诗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事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后用以为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典故 人命关天 谓牵涉人命,事关重大 人莫予毒 没有谁能伤害我,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

        形容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语本《左传·宣公十二年》:“及楚杀子玉,公喜而后可知也。

        曰:‘莫余毒也已。’是晋再克而楚再败也,楚是以再世不竞。”

        人怕出名猪怕壮 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比喻人出名后就会招致麻烦 人强马壮 形容军队战斗力很强或军容壮盛 人强胜天 人的力量强盛,可以战胜自然 人琴俱逝 见“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敬素好琴,(子猷)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馀亦卒。”

        后因以“人琴俱亡”为睹物思人,痛悼亡友之典 人琴两亡 见“人琴俱亡” 人情冷暖 指在别人失意时就对他冷淡,在别人得意时就对他亲热 人情冷暖 见“人情冷暖” 人情世故 为人处世的道理 人情世态 人世间的情态。多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情分 人情汹汹 见“人情汹汹” 人情汹汹 形容人心动荡不安 人情之常 通常情况下人们共有的情理或态度 人穷志短 人的处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 人去楼空 语本唐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后即以“人去楼空”表达面对旧居怀念故人之意 人人自危 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处境危险。指局势紧张恐怖 人山人海 形容人聚集得极多 人涉昂否 别人涉水过河,而我独不渡。

        《诗·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昂否。人涉昂否,昂须我友。”

        毛传:“昂,我也。”郑玄笺:“人皆涉,我友未至。

        我独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适贞女不行,非得礼义昏姻不成。”

        后用以比喻自有主张,不随便附和 人神共嫉 人与神都憎恨厌恶。极言民怨之甚 人神同嫉 见“人神共嫉” 人生七十古来稀 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

        谓享高寿不易 人生如寄 亦作“人生若寄”。谓人生短促,犹如暂时寄寓世间 人生若寄 见“人生如寄” 人声鼎沸 人声喧嚷嘈杂,犹如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

        鼎,古代烹煮用具 人事不省 谓昏迷不醒,失去知觉 人事不醒 见“人事不省” 。

5. 表示人很多的四字成语有什么

        门庭若市、人山人海、比肩继踵、人流如潮、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人声鼎沸、挥汗如雨、项背相望、熙熙攘攘、济济一堂、万人空巷、坐无虚席、熙来攘往、人海茫茫、游人如织、千军万马、人千人万、络绎不绝、浩浩荡荡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者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如还有新的问题,请不要追问的形式发送,另外发问题并向我求助或在追问处发送问题链接地址,答题不易,敬请谅解~~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

        祝学习进步!

毛遂自荐全解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晋定公实际上成了傀儡。公元前458年(已进战国时期),晋定公派使者去请求齐、鲁两国出兵讨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后,联合出兵攻打晋定公。定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定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智卿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智伯非常恼怒,立即派人传令给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他们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赵襄子。赵襄子估计智伯会攻打他,忙找谋臣张孟谈商量。张孟谈建议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晋阳,赵襄子发现能够打仗的武器很少。张孟谈劝道:“这里的围墙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铜铸的,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由于魏、韩不愿为智伯卖命,智伯无法取胜。晋阳被被智伯水淹,围困了整整三年,由于地面积水,老百姓都在树上搭起棚子来居住,城里粮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冻饿成病,军心也开始动摇了。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准备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赵襄子听了非常高兴,连连拱手表示感谢。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事成之后平分智氏之领地。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军四散逃窜,智伯被擒。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赵襄子急忙挽留。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还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定离开。

        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张孟谈辞去官职,退还封地,隐居到负亲丘去,在那里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成语,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毛遂自荐: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见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人被称做食客,也叫门下客。

        赵国的宰相平原君势力庞大,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没有什么别的贡献,平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却也没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情势非常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共同出兵对抗秦国。平原君回家后,准备从食客中选出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合格,还差一个人。平原君正伤脑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对平原君说:“我是最适合的人选,愿意跟从公子前往。”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会穿破袋子,显露锋芒。而你在我这三年,却没有杰出的表现,我看你还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现在才要进入袋子里,不然我这把锥子早就穿破袋子,显露出它的锋利,而且连锥柄都要穿出袋子了。”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于是平原君就带着毛遂等二十人赶往楚国。

        见到楚王,平原君说明了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口舌,却都无法说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没有办法、想不出好点子。正当大家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毛遂这时候手按宝剑,走到楚王前面说:“大王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国有几百万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着宝剑威胁,就同意结盟,订下和约。并立刻发兵支持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从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当作上宾招持

有“毛"字的成语 要寓意好的

       毛遂自荐

       作者介绍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年后),字子长,又称太史公,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主要记诸侯之事,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实”,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壁”之一,前“四史”之首。

       解题

       本文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标题是编选者加的。《史记》的列传,记叙历史上不同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事迹,通过他们的事迹反映出历史面貌。其中有统治阶级中的将相,也有平民;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也有刺客、游侠和倡优。有以一人为主的专传,如《魏公子列传》;有记叙数人的合传,如本篇就是平原君和虞卿的合传;有“以类相从”(把行事相类性质相同的归在一起)的类传,如《刺客列传》;此外,还有不专记人物而是综合性的记述,如《货值列传》等。

       节选部分记叙毛遂在秦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的危急时刻,自我推荐跟随平原君去楚国谈判合纵抗秦获得成功的事迹。当时的情况是: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6年),秦昭王派将军白起在长年(在今山东省高平县西北)大破赵军,活埋赵国降卒40万人。前258年,秦军进围赵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赵国分别向魏、楚等国求救。最后终于打退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注评

       秦之围邯郸(hán dān), 围:围攻。之:用在主谓短语的主谓之间,取消短语的独立性,使它成为时间状语。 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zòng)于楚。 使:派遣,有“派……做使臣”的意思。平原君:即赵胜,是赵惠文王(赵孝成王的父亲)的弟弟,平原君是他的封号。平原,地名,今山东省平原县。胜初封于平原,故以其地为号。合从:本是战国时策士苏秦等提出的一种策略,指山东齐、楚、燕、赵、韩、魏六国联合抗秦。这里用如动词,指赵国打算推楚为盟主,订合从之约,联兵御秦。从:同“纵”。于:到。 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约与:约请,邀请。食客门下:通称食客。门下,指食客中派有差使的“门下舍人”。“有勇力文武备具者”是定语后置,备具:全都具有。偕:一同去。〇提出中心事件和有关的人物、地点及背景,写背景,用个“围”字,突出赵国处于困境,说明“合从于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务的艰巨性。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使:假使,假如。文:这里指和平手段,与上句表才能的“文”。含义不同。取胜:获得成功。则:就,表顺承关。“使……则……”,表假设关系的复句形式,可译为“假使……那就……”〇与上文“文武备具”的“文”相应,说的是“合从于楚”的一种可能的方式。下文说明,平原君的这一估计是不现实的。 文不能取胜,则歃(shà)血于华屋之下, 歃血:以口稍微吸取盟誓时所用畜禽的血,这是古代盟誓取信的仪式。则:就,那就。华屋:漂亮的堂宇,指朝会或议事的屋子。于:在。这一句也是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只是开头省略了一个“使”。〇设想“合从于楚”的可供选择的另一种方式,与上文“文武备具”的“武”字相应。 必得定从而还。 必得:一定要。得,获得结果。〇概括上面两句,意思是不管用哪种方式,都一定要使楚王答应合纵,这表明平原君完成使命的决心。 士不外索, 士:指随从的文武备具之士。不外索:不到自己府门外去找。索,找,求取。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 于:从。足:足够。矣:了,表示确有把握的语气。〇是“士不外索”的补充说明,表现平原君对他的食客门下的才能的乐观估计。 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得:获得;找到。余:其余。无可取者:没有值得取用的人。无以: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形式,一般用于谓语动词之前,对某种事物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否定,意思是“没有用来……的人(东西、办法)”,可译为“没有办法。”〇说明平原君原来的乐观估计不符合实际,为毛遂自荐创造条件。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 门下:派有职事的食客。有……者:有个叫……的。“有”的宾语兼作下文的主语。前:方位词用如动词,走向前去,这里指走到平原君面前。自赞:自我介绍、推荐。于:向,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遂闻君将合从于楚, 君: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于:到,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约与门下食客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 以上都是“闻”的内容。“闻”的宾语由一个复句(包含四个分句)充当。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愿:希望。即:就,副词,表示在某种情况和条件下自然怎么样。以:用,拿,介词。遂:毛遂自称,可译为“我”。备员:凑足人员的数额,凑数。而:连词,这里可不译出。唉:吧,表祈使语气。〇毛遂自荐。“备员”二字反映毛遂此时的谦抑和善于辞令。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处:居住。“处”后省介词“于”(在)。胜:平原君(赵胜)自称,可译为“我”。门下:家里,与“食客门下”的“门下”含义不同。于此,到现在。矣:了,表示事物的既成状态。〇平原君对毛遂的请求不置可否,却向他提出这么个问题,说明要对毛遂有所了解再作决定。 毛遂曰;“三年于此矣。”〇答得简单、干脆,却引出了平原君的一番议论。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 夫(fú):发语词,表示一种要陈述事物的特征或阐发议论的语气,不需译出。贤士:有才德的人。处世:这里指生活在社会上。之:用于主谓短语的主谓之间,取消短语的独立性,让它做全句的主语。也:表句读上的停顿,并指示下文。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xiàn)。 譬若:譬如;好象。锥:钻子。之:用于主谓短语的主谓之间,取消短语的独立性,让它做句子的宾语。其:它的,代“锥”。末:尖端;末梢。立:立即。见,同“现”,显现出来。〇用比喻说明贤士处世的特点,意即贤士与世人接触,他的才能很快就显露出来。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 左右:侍从;身边办事人。未:不曾,有所称诵:称赞你有什么(才德)。有所闻:听说你有什么(才德)。有所:相当于“有什么……。”指示代词“所”与动词(称诵、闻)相结合,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作“有”的宾语。 是先生无所有也。 是:这,代上面两句的内容。无所有:没有什么(才德)。也:表肯定语气,可译为“呀”。〇根据三个方面的情况,言毛遂都不符合条件。 先生不能。先生留。” 不能:指不能“备员而行”,故接着说“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臣:古代表示谦卑的自称,不限于对天子、国君才这么称呼。这里是毛遂自称,可译为“我”。乃:才。“囊中”前省介词“于”(到)。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y?ng)脱而出, 使:假使,如果。蚤:同“早”。得:能够。乃:就。颖脱而出,整个锥锋都露了出来。颖,本指禾穗的芒尖,这里指锥子的锋。而:连词,它的前一部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对后一部分起着修饰作用。这里可不译出。 非特其末见(xiàn)而已。” 非特:不仅;不只是。其;它的,代“锥”。而已:表示阻止的语气,译时可仍用“而已”,或译为“罢了”。对其决定避而不谈,只就其比喻委婉地说明自己不是如他所说的那样,表现出毛遂勇于承担重任和豪迈的气概。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竟:终于。偕:一同(去)。〇“竟”字,暗示“与毛遂偕”这一情况有点出人意料,联系上文“先生不能,先生留”,更能看出这一点。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 相与:互相,共同。目笑:用眼色表示讥笑。目,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之:他,代毛遂。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可是”“却”。未发:没有说出口来,指没有把讥笑毛遂的话说出来。也:表陈述语气,可不译出。〇这一句写出“十九人”的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不相信毛遂真有才能,认为他在吹牛,因而忍不住讥笑;一方面碍于平原君的面子,又不好说出口来。“目笑”二字,还表现出十九人自负的神态, “未发”二字,又表现出他们的世故。

       记叙平原君到楚国去合纵的准备工作和毛遂自荐的情况,反映了平原君、毛遂等有关人物的关系。这种关系将随着事态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本段内容虽简单,却写得曲折有致。如平原君先认为所需“文武备具”的二十人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却偏偏“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写平原君对毛遂的态度,先认为他“不能”,决定“先生留”,结果又“竟与毛遂偕”,这样,又终于满足了二十人。

       毛遂比(bì)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 比:至,等到,至:到达。皆:都。服:佩服;钦佩。〇议论当中,初步显示其才能。“皆服”二字,见“十九人”态度的改变,既与上文“目笑”相映成趣,又为下文“先生上”张本。 平原君与楚合从, 楚:指楚考烈王熊完。合从:这里作动词用,指谈判联合御秦的事。〇开始写:合从于楚”这一主要事件。 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 言:谈论。其:它的,代合从。而:连词,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就”。从:即合从。日中:太阳正顶,中午。不决:指没有做出合纵的决定。日出,日中,都是时间状语。〇以上为第一层,记述谈判的不顺利,不易成功,暗中与上文“文不能取胜”相应,又为下文写毛遂“上”铺垫。 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 谓……曰:对……说道上:动词,走上(殿)去。平原君与楚王在殿(堂)上谈判,毛遂等二十个随员立于殿(堂)下。〇见其对毛遂的信赖和鼓舞。用短句,反映他们因谈判艰难而不胜焦急的心情。 毛遂按剑历阶而上, 按剑:按住剑柄与剑身之间的环饰,是准备抽剑击刺的姿态,表现毛遂因“文”不能取胜准备以“武”的手段实现合纵的目的。历阶而上:顺着台阶一级一级走上去。〇毛遂上殿时的行动特点,表现出他的胸有成竹和沉着。 谓平原君曰: 谓……曰:对……说道。“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从:合纵。利害:益处、害处,这里偏指合从的益处。两言:两句话,有三言两语的意思。决:决定,做出决断。而:连词,就。耳:表肯定语气。 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 今:现在。〇通过毛遂的话再一次写出“言从”时间之长,反映谈判的难以成功。 何也?” 何:为什么。也:这里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〇明知故问,见其对当时谈判情况的不满,表面在责备平原君,实际在责怪楚王。 楚王谓平原客曰:“客何为者也?” 客:这里指从外面来而不明其身份的人。可译为“他”。何为者:干什么的人。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也:呀,表疑问语气。〇见其为毛遂不同寻常的行动和先声夺人的质问,而莫名惊诧。 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 是:这,代毛遂。作判断句的主语。舍人:食客中派有差事的人。也:表判断语气,可不译。 楚王叱(chì)曰:“胡不下? 叱:大声喝斥。胡:为什么。下:下去,动词。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乃:是,只是,表示对范围的限定。而:代词,你的。君:主子,古代称一国一家之长为君。言:说话。汝:你。汝何为者也,与“客何为者也”句的结构相同,但语气不同。“客何为者也?”表疑问,“汝何为者也”用反诘表肯定,实际是斥责,意思是说毛遂没有资格参与楚王和平原君的谈判,是对“胡不下的补充。〇声色俱厉,盛气凌人。 毛遂按剑而前曰: 前:方位词用作动词,走向前,这里指走向楚王身前。〇又一次“按剑”。无所畏惧,步步进逼。 “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王:指楚王。所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遂:毛遂自称,可译为“我”。按当时礼节,毛遂对楚王应自称“臣”,这里自称其名,是有意冒犯楚王。者: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之末,表示上一分句提示某种现象,下一分句申述缘由。以:凭信。与下一句的“恃”互文见义。众:众多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也:表判断语气。 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 十步之内:指毛遂与楚王之间的距离。不得:不能。恃:依靠。也:表陈述语气。 王之命,悬于遂手。 悬:吊、系。于:在。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吾君:我的主人,指平原君。者:表提顿,不需译出。何:为什么。也:表反诘语气,可译为“呀”。“叱”前省主语“王”,“叱”后省宾语“遂”(我)。〇毛遂针对楚王的恶声斥责,指出此时此地,他不能依仗楚国人多势强,首先从利害方面威胁楚王,使他不敢再盛气凌人。“悬于遂手”,突出对楚王的轻蔑。他针对楚王所说“吾乃与而君言”,指出当着平原君喝斥毛遂,是对平原君无礼,这又从礼仪方面使楚王再不敢目中无人。毛遂与楚王针锋相对,显出他的“勇”和“武”。 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wàng)天下, 且:表示转换话题,可译为“再说”。汤:成汤,商朝的建立者。以:用,凭借。七十里:方圆七十里,指面积。下句的“百里”,也是这个意思。王:称王;建立王业,名词用作动词。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文王:周文王姬昌,商代的诸侯,受到其他诸侯的拥护,为西方诸侯之长。他的儿子武王起兵灭商,建立周王朝。壤:土地。臣诸侯:使诸侯臣服。臣,使臣服;使称臣,名词的使动用法。而:连词,可译为“就”。“闻”的宾语由两个句子充当。〇提出所闻的历史事例。 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 其:他们的,指代汤、文王。士卒:士,甲士;卒,步卒,泛指兵士。岂……哉: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诚:实在。据:掌握;抓住。其:那。势:形势。奋:发扬。其:他们的,指代汤、文王。威:威力。〇对所闻的历史事例从定与不定两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汤、文王成功的原因。以上引古,所以喻今。 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 今:现在,承汤、文王所处的古代而言。地:土地,领土。方:方圆,指土地面积。“地、方”在这里不是一个词。持戟:指武装的士兵。方五千里,百万,都不是实数,只用以说明楚国土地甚广,兵力甚强。此:这,代“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霸王:争王图霸;建立霸王之业,名词用作动词。之:的。资:凭借,可译为“资本”。也:表判断语气。 以楚之疆,天下弗能当(dāng)。 以:凭借。疆:同“强”。弗:不。当:阻当;抵得上。〇将楚与商汤、周文王的条件进行比较,突出楚国有建立霸王之业的条件,为的使楚王树立合纵御秦的信心。侧重事理的分析。 白起,小竖子耳, 白起:秦昭王时大将,为秦攻打六国,取七十余城。小竖子:表示鄙贱的称呼,相当于“小子”。耳:罢了。〇对白起的鄙贱,为的说明楚国本不应败在他手下。 率数万之众, 率:率领;统帅。众:军队。〇与楚的“持戟百万”相对照,说明楚没有“奋其威”。 兴师以与楚战, 兴师:起兵。以:连词,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来”。 一战而举鄢(yān)、郢(y?ng), 一战:第一战。指公元前279年白起攻打楚国的战争。举:攻占。鄢:地名,楚曾在此建都,在今湖北省宜城县。郢:楚国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市。 再战而烧夷陵, 再:第二次。再战:指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郢都后烧夷陵,楚被逼迁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夷陵:楚先王之陵墓,在今湖北省宜昌县东。据《史记·白起王剪列传》所记,拔郢与烧夷陵是同一年的事。 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考烈王的祖父楚怀王于公元前299年入秦被拘,死在秦国。至此楚先王陵庙又被焚毁,故说“辱王之先人”。先人:祖先。这一句是概括有关事实而言,不是全按时间先后说的。 此百世之怨, 此:这,代上面三句的内容。百世:百代。怨:怨仇,名词。〇结上三句,极言秦楚仇怨之深。 而赵之所羞, 而:连词,表并列,可译为“也”。所羞:名词性“所”字短语,意即“感到羞耻的事”。 而王弗知恶(wū)焉。 而:可是,然而。王:毛遂称呼楚王,可译为“您”。弗:不。恶:羞耻。恶,与上一分句中的“羞”为近义词。焉:助词,用来加强语气。〇以上专就楚国方面立言,“赵之所羞”,也是楚的“百世之怨”。将赵人与楚王对此“百世之怨”的不同态度两相对比,使楚王无地自容,从而激发他报仇雪怨之情。 合从者,为(wèi)楚,非为(wèi)赵也。 者: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也:表判断语气,可译为“啊”,或不译出。〇远远说来,到此才点出合纵。这是根据历史、分析楚秦关系得出的结论,目的在使楚王从楚国自身的利害关系认识合纵御秦是理所当然。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〇重复一句,强调楚王不应对前来订立有助于楚的合纵之盟的平原君如此无礼,进一步挫其骄横之气。前人评此句道: “再找一句,余气勃勃。” 楚王曰:“唯,唯! 唯:很顺从地答应的声音,可译为“是”。重言“唯,唯”,有完全同意对方意见并答应其要求的意思。 诚若先生之言, 诚:真。若:如;象。言:话,指上文毛遂所说的汤、文王以狭小土地却能“王天下”,“臣诸侯”,以及秦一战、再战、三战不断侵凌楚国的“百世之怨”。〇楚王对毛遂的称呼,先是“汝”,这时是“先生”,反映他对毛遂的态度由轻贱转变为尊重。 谨奉社稷(jì)而以从。” 谨:表示郑重和恭敬。奉:奉献;献出。用“奉”字,也表示恭敬。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诸侯都祭社稷,因用作国家的代称。而:连词,可不必译出。以:用来,后省宾语“之”。〇楚王完全答应合纵。前一句就认识方面说,表示完全同意毛遂的说法;后一句就实际行动说,表示将出全力助赵抗秦。 毛遂曰:“从定乎?” 从:合纵。定:决定。乎:吗。〇追问一句,使楚王义无反顾。 楚王曰:“定矣。” 〇答语肯定干脆,表明楚王已下定合纵的决心。以上为第二层,记叙毛遂说服楚王,楚王决定合纵,突出毛遂的“文”。 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 左右:侍臣。谓……曰:对……说。鸡、狗、马之血:古代定盟所用牲血,贵贱不同:天子用牛和马的血,诸侯用犬和豭(jiā公猪)的血,大夫以下用鸡血。楚僭称王,毛遂为了尊崇他以达到合纵的目的,便叫拿天子所用的马血来。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 奉:同“棒”,双手托着。铜盘:指盛牲血用的铜质盘子。而:顺承连词,不必泽出。进:进献;呈递。之:于,介词,表动作行为实行时所旁及的对象,可译为“给”。〇奉,跪,进,都表恭敬,说明毛遂此时改变了对楚王的态度,与上文“按剑而前”形成强烈对比。 曰:“王当歃(shà)血而定从, 当:应当。歃血:古代订盟时的一种仪式:杀牲取血,用口微吸之(一说,用牲血涂在嘴唇上),以表示守信。歃:用口吸取。 次者吾君,次者遂。” 次者:两个都表次序,前一个可译为“其次”,后一个可译为“再次”。 遂定从于殿上。 遂:于是。定从:这里指在仪式上定下了合纵的盟约。于:在。〇由毛遂安排,三个主要人物歃血于殿上。合纵于楚,至此大功告成。“于殿上”三字,与上文“胡不下”对照来看,韵味无穷。 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 持:拿。盘血:铜盘中所盛盟誓用的血,这里特指大夫以下用的鸡血。 “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 公:公等,可译为“你们”。公,对尊长或平辈的敬称。相与:共同。于:在。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录录:通常写作“碌碌”,平庸没有特殊才能。所谓:(人们)所说的。因人成事:是当时成语,意思是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因人成事者:名词性“者”字短语,意即因人成事的人。也:表判断语气,兼带感情色彩,可译为“啊”也可不译出。〇记十九人歃血于堂下。“堂下”与“殿上”相对。上文已说“定从”,故此处只说“歃血”,是“定从”的余笔,并结束十九人活动始末。“录录”二字,表明十九人并非“有勇力文武备具”的人材,与篇首暗相呼应。以上为第三层,记叙赵楚合纵结盟仪式的情况。

       记叙毛遂在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极不顺利的情况下,用威胁与说服的手段,终于使楚王订下合纵之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 已:已经。定从:指与楚订下合纵御秦的盟约。 归至于赵, 至于:介词性结构,表示时间、处所等所至的范围。可译为“到了”。〇与上文“比至楚”相应。对合纵于楚往返途中的情况都只用一个短句带过,可见剪裁之功。 曰:“胜不敢复相(xiàng)士。 复:再。相士:观察鉴别人材。〇这一句奇峰突起,是有感而发,下文对此加以说明。 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shǔ), 寡:少。百数:以百计算。 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 以为:认为。失:错。不失,是不会看错的意思。〇表现平原君过去对自己观察鉴别人材的能力十分自负。 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今:如今,现在。乃:副词,却。于:介词,对。之:他,代“毛先生”。也: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呀”,或不译出。〇语意急转,表现平原君的悔恨与歉疚,下文对此作补充说明。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而:就。重:贵重;宝贵。于:比。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商、周两代都以为传国之宝。大吕:周代宗庙的大钟,也是宝物。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疆(qiáng)于百万之师。 以:凭。三寸之舌:借指辩才。疆:同“强”,优越;好。于:比。百万:举成数,极言其多。师:军队。〇突出毛遂在合纵于楚的活动中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与上文“先生不能,先生留”相映成趣。 胜不敢复相士。”〇是根据上述说明得出的结论。 遂以为上客。 遂:于是,就。以为:是“以……为……”的紧缩,“以”后的兼语(毛遂)承上省略,可译为“把……当作……”。上客:最受尊礼的门客。〇以平原君对毛遂的报答和尊敬结束全文。

       记叙平原君对毛遂的高度赞扬。

       。他们的历史作用,使他们与大人物并驾齐驱,甚至使有些大人物相形见绌。《毛遂自荐》就具体反映出这一有趣的历史现象。它通过“合从于楚”这一重大事件的记叙,具体表现并高度赞扬二、词的复迭,句子的反复,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词的复迭,指的是把同一的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辞格。如“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连用三“先生”,活现出平原君当时以主人的身份坚决拒绝毛遂的神态,表达出他盲目自信和瞧不起毛遂的心理。客气的称呼(先生)与毫不客气的言辞(无所有、不能、留),又反映出平原君这一贵公子所特有的风度。到了与楚合纵成功回到楚国之后,平原君在表示“胜不敢复相士”时,三句话中,又三用“毛先生” (“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疆于百万之师”),其感激,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与上文三称“先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上句译出来是:先生们碌碌无能,正是平常所说的依靠别人把事情做成功的那种人啊。

       颊上三毛 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

       茧丝牛毛 形容功夫细密

       麟凤一毛 比喻好东西无论巨细都搜罗进来了。

       毛遂自荐 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千里送鹅毛 比喻礼物虽然微薄,却含有深厚的情谊

       羽毛丰满 比喻已经成熟或实力已强大

       属毛离里 比喻子女与父母关系的密切

       好了,关于“毛遂自荐的意思是啥寓意”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毛遂自荐的意思是啥寓意”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