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言名句 名言名句
道德哲学_刀的哲学
tamoadmin 2024-07-25 人已围观
简介1.道德哲学的三个公式2.康德的道德哲学(2)3.哲学上的道德是什么?可用中国哲学观点和西方的哲学观点。首先,哲学、艺术、道德虽然由思维去解读,但不是思维的产物,而是一种本性的东西,对人而言,那就是人的本性。比如说哲学,不是因为人有思维而去追寻哲学,而是因为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哲学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本能的要去认识世界,去理解世界,去分析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这都是出于本性。比如说艺术,也不是人有了思
1.道德哲学的三个公式
2.康德的道德哲学(2)
3.哲学上的道德是什么?可用中国哲学观点和西方的哲学观点。
首先,哲学、艺术、道德虽然由思维去解读,但不是思维的产物,而是一种本性的东西,对人而言,那就是人的本性。
比如说哲学,不是因为人有思维而去追寻哲学,而是因为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哲学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本能的要去认识世界,去理解世界,去分析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这都是出于本性。
比如说艺术,也不是人有了思维才能形成艺术,比如音乐舞蹈,比如文学技巧,很多都不是因为想而想出来的,而是有感情的感性出来的,好听的歌融入了感情这种本性的东西,好看的融入了情感才能算得上艺术,而单纯的思维只是一种本性的工具。
比如说道德,人之初,性本善,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本能应该追寻的东西,即便是坏人,他的想法有多恶劣,但他也会本能的想做个好人,做个有道德的人,这都是人的本性。
思维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指导我们更好的生活,思维是反映客观现象,然后让我们做出反应,让我们能够不断进步的一种东西。
比如科学的进步,比如文字的形成,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从现实世界中发现规律,然后自己通过思维形成出来的。古时候的“水”字就跟现实中的水流是一个形态,都是通过现实世界的现象,然后通过思维来转化,形成让我们生活更好的一些东西。
哲学、艺术、道德有着绝对的意义,这既然是人的本性,就是说他是一个有着绝对正确的一个方向,人应该研究哲学,人应该学习艺术,人应该崇尚道德。
道德哲学的三个公式
《道德经》中涵盖了哪些哲学思想?这本书给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老子仅有5000字的著作《道德经》是流传至今的千古名篇。《道德经》通篇渗透了"天
人合一"的思想,是从"道"的概念出发,间接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阐述的。"道"是虚空之间
的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法则。"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难以言说的,能说清楚的就不是"常道"。""道"就是这样一种似无而有,似有实无的
东西。"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能化生万物。天的处事方法就是天道。当证明了天道自然,
天道就成为表示自然规律的概念,老子认为天道是人们行为应该效法的原则。在研究社会现
象时,老子发现天道和人道的不同,要求人们应该效法天道。当把天和人放到一起研究时,
发现天和人都遵循着同一原则,就是纷纭变化的事物都要回归到他们的出发点,并且是一种
永恒现象,所以叫做"常"。认识了常,就能包容一切,处事公平,天下就会归从,也就能长
久。人们效法天道,做到虚受一切包容万物,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呈现"天人合一"的状
态。《道德经》中的“道”思想即为哲学思想。
一、《道德经》的辩证观
祸和福相互渗透,福中有祸,祸中有福
既然世界是运动变化的,变化的动力是什么呢?老子告诉你,它的根本原因就是矛盾。
老子认为矛盾的双方是相反相成的,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老
子很有名的话,意思是说,当你这个人是美的时候,就是因为有不美的存在,这个人才美。
如果说这个人是善人,就意味着有恶人存在。难易相成,有难才有易。前后也一样,有前才
有后。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是相互渗透的。经常引用的一句话:“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祸和福是相互渗透的,福中有祸,祸中有福。老子告诉我们想问题,要辩
证不要形而上学。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还观察到事物运动变化是量变到质变的
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
于细。老子的这些名言,有些已经成了我们的口头语。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他人生哲学的理
论基础。一个人如果一辈子有一个辩证法的脑袋,这个人生活是最潇洒的。很多困难的问题
在他面前都是可以解决的。
二、《道德经》的价值观
? 要按照大自然的本性、大自然的规律去改造大自然,这个叫“以天合天”
老子第 25 章有一句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的一个核心
价值观念。这里的“自然"不是指天地万物的 自然,而是指天地万物本来就是这样子,本然
如此,自然如此,指物的本性,真性,指由天地万物因其本性而有的自然的生存状态和运动
状态,做事必须顺其自然。
老子的道法自然告诉我们一条真理:勿以人灭天。千万不要以人的主观愿望和意志糟蹋
大自然,践踏大自然。要按照大自然的本性、大自然的规律去改造大自然,这个叫“以天合
天”。
把“道法自然”的思想用在管理上,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管理之道。无为而治,不是什么
事也不干,而是用最小的管理行为,获取最大的管理效果的管理艺术。要顺其被管理者的人
性去管理,要有顺其自然的智慧。
三、《道德经》的人格观
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谦虚往下
在老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什么呢?用他的话说就是上善若水。上善者就是最高的善人,
如果你能做到像水那样的品格,你就是最高的善人。老子的著作中有两个词特别出名,一个
是赤子,就是光着屁股的小孩。他多次讲,人要做到赤子那个程度就是最高的理想人格了。
另一个就是水,你达到这个水的品格,你就是最善的人,就是最高品格的人。两个比喻,一
个是赤子,一个是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什么意思呢?老子说:你观察水吧!所有的江河
之水流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是一片绿洲,植物草木都非常茂盛。水流到什么地方,什么
地方就生机勃勃。这是一个基本的观察,就是说水利万物,它非常心甘情愿地施礼于你,但
从来不去争自己的利益。所以他这种精神就是只讲奉献而不讲回报的一种高尚的品格。它虽
无所求,但是它客观上从万物那里也是得到回报的。每一棵树就是每一个储水池。凡是草木
茂盛的地方,那么它的水被蒸到天空以后,它必然要经常下雨。有了雨以后,怎么样呢?这
个江河就不枯了,它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根据这个道理,老子有一句名言:"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就是说,圣人从来不积攒什么财富,尽量为别人做好
事,自己也就有了。尽量把东西给别人,自己也就越多了。这个就是讲舍与得的关系。只有
舍了才能得到。这个就是辩证法,舍得舍得,舍了才能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这个就是人生的艺术。这就是老子说的:"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四、《道德经》的 智慧观
1是主柔守弱。我们一般人都知道刚强胜柔弱,老子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柔弱生刚强。
2是光而不耀,当你处在人生最光彩的时候,千万记住老子这句话,不要去炫耀自己,
不要到处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如果这样的话你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3是大智若愚。表面上看好像是愚,其实是一个大智者。大智慧的人,对小事不太在意,
大事特清楚。
4是“上德若谷”,就是最具高尚品德的人心胸要像大山谷一样宽阔。一个人一定要有宽
阔胸怀,宽容是一种美德。
5是"不言之教”,简单地讲,就是谨慎说话。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康德的道德哲学(2)
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1=育,所谓“1”就是佛家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思想教育=形势教育+政策教育,统一思想是为了统一行动,凝聚力量而与时俱进,因而具有实践性,但具体行动的目的性又决定了其局限;道德教育=幸福学教育+心灵教育,道德用《道德经》的解释实际就是得道,道者:用一个学道并有师传的朋友的话说,就是“道”从“首”从“走之”故其意为“用脑袋走路”---用智慧走路,因“首”字上两点就是“一阴一阳”,“首”就是“一阴一阳”统“一”于“自”己,从而是智慧的象征。道德教育又可以叫品德教育,品德即得品,品者,交口称赞之人格特质也,能调众口之智能也。
上述三个公式说明的意思就是,思想道德教育是为了追求真理,而真理是道德与实践的统一,如果道德离开实践太远,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就会接近于0,如果实践功利性太强势而远离道德,那么,人们就会因心灵糟践不堪而不幸福,只有道德与具体目的的恰当融合才会有接近真理的思想道德教育。
哲学上的道德是什么?可用中国哲学观点和西方的哲学观点。
康德的道德哲学篇二
康德道德哲学浅析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被称为道德金律的?绝对命令?、道德的三大命题、以及《实践理性批判》中实践理性的对象概念、实践理性的判断力模型论和实践理性辩证论的三大悬设概念的简要阐述与分析,对康德道德哲学进行了细化与整理,为进一步研究康德的道德哲学提供了理论平台。
关键词 道德哲学 绝对命令 实践理性 康德
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从功利主义角度而言的道德哲学,是有利于集体和国家民主的道哲学,所谓?思想离开利益就会出丑?,他的核心思想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道德与法律是不同的,道德从内在要求自我,法律从外在规范自我。对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从利益的角度来看不会存在共同的道德标准,因而道德会成为相对论。康德的道德学从功利主义思考人的价值,从视域来考虑涉及人的善,是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现实又具体。他通过现实案例以及道德情景模拟阐述了先验的、形而上学的、非经验层面上的道德分析,通过德性问题,宗教信仰问题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与政治有相通之处,康德的道德学对现实状况、道德建设进行思考,解决怎样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纯粹的人。外在的强制灌输只能让人成为权力的奴隶,成为只会听话、服从的人,而道德要实现的是自由的人,至善的人。康德的道德哲学以主体性为基础,以理性为思维方式,以自由与平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启蒙现代性道德理论体系,康德是现代哲学的代表,他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的新思路。
1《道德形而上学》基本理念
康德道德哲学是义务论的学,注重的是道德法的普遍存在性,从德性的角度,努力促使道德法更加完善。人类肩负有怎样获取更多知识、掌握真理的道德使命,善恶价值观具有人的主观性,它根据人设定标准,达到的就称之为善,违背的则称之为恶。康德在看过卢梭的论著《爱弥儿》之后对道德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认为追求自由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提到,知识非但没有促进人类的发展,反倒破坏人类,科技进步影响着人们,它促进了邪恶,违反了人的本性。知识不是德性的培养,只有自由才是按照道德法则来实践选择,才是追求幸福的动力。?自由是道德存在的理由?,?道德是自由的认识依据?。他指出:?道德律使人认识到人在实践中事实上是自由的,并反过来确定人的自由是道德律的?存在理由?,这样一来,自由就由于存在着道德律这一事实而不再仅仅是《纯粹理性批判》中所设想的那种可能的?先验自由?,而成为了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实践的自由?即?自由意志?了。?
康德通过《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简要地把道德哲学这一概念从一般大众通俗道德过渡到道德形而上学,最后进入纯粹实践理性,他由先天的理性出发,一直到道德最后必然走向自律作为最终目的。康德所说的?道德律?称为?绝对命令?,指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一切支配个体行为的意志所遵守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道德规律,但它不是指具体的道德规范。康德认为,在自然界中,每一事物都按规律起作用,唯独有理性的东西是按照客观规律的概念,按原则行动,是无条件的,不受任何经验、感望、利害关系条件制约的。绝对命令,即道德考虑的普遍性,是每个人的人性,每个人独立的、自我决定的人格,是本体人、非经验的人、理性的人。作为?绝对命令?的道德律,只有一条,即: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后来这一原则被称为学上的?金规则?或?金律?。它成为一切特殊的、具体的道德规范以及一切日常道德判断的最终根据。其它的道德规范、道德主张乃至道德行为都由此派生,并能够由其进行检验,这即是我们对道德所能言说的最低限度。
在《原理》中康德谈到了道德的三个命题:?第一个命题是:只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第二个命题是:一个出于责任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所要实现的意图,而取决于它所被规定的准则。第三个命题,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第一个命题限定了道德是人的主观准则,第二个强调了准则是人主观准则中的客观法则,第三个用了?尊重?一词使主客观相统一。?尊重?是通过理性概念产生出来的情感,是规律对意志的直接规定以及对这种规定的意识,尊重的对象只能是规律,尊重对实践规律的?纯粹尊重?――准则,才能使自在之物与现象相连。准则对特殊人具有效用,法则则是任何人对任何情况在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守的;准则的应用是有条件的,法则任何时候都必须如一。康德为道德以义务论的视角出现,从形而上学开始为动机,在德国思想上具有法国大革命式的伟大变革。康德谈论的人,是进入社会状态中的社会人,强调了道德法则的普遍性,每个人都参与立法。意志是道德问题的起点,从义务论出发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
2《实践理性批判》基本理念
人的活动无处不存在哲学,不涉及善恶,只要是按本能来做的都隐含着道德评判,只是我们未意识到。实践理性指出,道德不立足经验,而立足超验。从自由产生的绝对命令才是道德法则,而不是由个人产生,一切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都是先有目的,再创造出合乎理想的理论认识。这是先有道德法则,再有善恶动机,最后产生道德情感的过程,是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道德法则是理论,如果没有行动将只是空谈,道德情感是文明的产物,道德是后天培养的,道德王国来自人的创造。
在《实践理性批判》要素论中康德指出:?我所说的实践理性的对象概念,是指作为自由所导致的可能结果的一个客体的表象。?实践理性的对象是以自由的原因性,也就是善恶概念为前提,?所以,实践理性的唯一客体就是那些善和恶的客体。?康德认为一般实践理性是不纯粹的理性,它的对象能够称得上真正的善的标准,却依赖于纯粹实践理性。康德把这一现象称为?方法的悖论?,即?善和恶的概念必须不先于道德的法则(哪怕这法则表面看来似乎必须由善恶概念提供基础),而只(正如这里也发生的那样)在这法则之后并通过它来得到规定。?如果没有相应的德性,任何能够达到幸福的功利考虑都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善。因此,实践理性的对象是通过自由而可能的结果。?对象?是借助行动而生成的诸事态,是行动自身,?自由?是指选择的自由,而不必然是指先验的自由,因为对象不必是纯粹的和自律的意志的对象,后者是先验地自由的。对于善、恶有着三种不同的含义:某些东西出于任意的目的而是善的,也可能出于实际的意图而是善的,或是出于义务性的和必要的意图而为理性存在者自身所主张。因此康德就区分了三种善的类型:即或然的善、实用的善和道德的善。由此可见,对象是一种具有特定禀赋的意志,是能够根据法则和出于对法则的敬重而行为的禀赋。道德行动的唯一目的就是守护法则的统治,任何道德行为都部分地实现这一目的。
判断力是一种将概念或规则运用于具体情形中的技艺或能力,康德认为这种才能是属于天赋智慧的,无法通过对其他规则的学习而改善,就像一个在医学上博学的人可能掌握了相当可观的理论知识,并通晓诸多规则,但唯有那些使原生的天赋获得完善的实践才能使他成为技艺精湛的医师。康德认为,考察一个人如何能说出?这张盘子是圆的?是很容易的,因为盘子的经验性概念就包含了圆这个几何概念,并且我们既能思维一个圆形又能直观一个圆形,但如果要考察一个人如何能说出?太阳晒热了石头?却很困难,因为没有任何可以从中抽象出的,并且能够外在地运用于其上的直观或材料,康德用图型法解决了此问题。对于纯粹实践判断力来讲,此法则是理性的法则,而非知性的法则,并且仅仅直观对它来说却并不充分。根据法则而发生的的图型对于该的知识来说是必要的,然而,在实践中,法则自身的图型,对于感官经验中的可能与并非是自然关联的法则之下的某一原因的联接仍然是必要的。模型也必须能在一切自然概念和应然概念之间充当作为中介的?第三者?。康德充分扩展了作为自然模型的含义,它被视为是通过我们在其中的行动而实现的目的王国。自然自身,而不只是其法则,被认为是一种模型或符号,然而并非是作为道德的目的王国。
在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中康德主要论述了三大悬设,即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这是达到实践理性的最高对象――至善的必要条件。作为实践理性,是从实践有条件的存在寻求实践无条件的存在,再寻求实践理性无条件的对象全体,这是一个有自然追寻自由,有自由追寻人类最终希望至善的过程。达到?至善?的途径是把道德和幸福相结合,但在现实生活中,德性和幸福往往是分离的,二者是二律背反的关系,正如?有德者未必有福,有福者不乏恶徒?。?那至上的善(作为至善的第一个条件)构成德性,反之幸福则虽然构成至善的第二个要素,但却是这样构成的,即它只是前者的那个以道德为条件的,但毕竟是必然的后果。?由此可见,只有德性才是至上的善,是至善的第一条件,而幸福只构成至善的第二要素,并且只有当它被道德制约并作为道德的必要结果时才是这一要素。德性是最终实现意向与道德律的完全适合,实现的圆满条件是灵魂不朽,即有理性者的存在及其人格的无限延续。?所以至善在实践上只有以灵魂不朽为前提才有可能,因而灵魂不朽当其与道德律不可分割地结合着时,就是纯粹实践理性的一个悬设。?幸福是实现自然与意志的全部目标之间的和谐一致,它的圆满完成要依靠上帝存在来作为至善实现的必要条件,唯有上帝才能够赏罚分明,能够掌握德性和幸福之间最恰当的比例。康德把神的存在当作人的道德自由所需要的手段,而不是要把人当作上帝的奴仆,唯有人才是自然万物的主人。人只是因为自身生活的需要才在主观上定有一位上帝。至善存在必有三大悬设,但意志自由式至善的充分条件,灵魂不朽和上帝存有是至善的必要条件,只有在意志自由条件下至善才是可能的实践对象,只有依附于自由之上的灵魂不朽和上帝存有才具有客观的实在性。
3总结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结论中指出:?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星空宇宙,广阔无垠,浩瀚无边,在沧海茫茫之中,人只不过是一叶扁舟,无足轻重。把绝对命令作为道德法则,把至善作为必然要求善,把德性作为先验的自由,必然要求与人世间的幸福相匹配。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人达到了绝对的自由,但那只是一种希望,它却依赖于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两个设定。自由只是一种希望,这区别于唯理论所认为的自由必然实现,也不同于经验论所说的完全否定绝对自由,而是让自由承载了新的意义,使其具有了形而上学的特点。康德拥有认识能力,能够领悟宇宙的自然法则,甚至能为自然立法,但他永远也改变不了自然存在的有限性。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更是理性的存在,是理性目的王国中的一员。理性为自己立法,道德法则是意志自律。人能够顽强地抵挡自然法则的束缚与限制,遵从理性自身颁布的命令而行动。当人遵守道德法则而行动时,就摆脱了感性的束缚,具有了超越感性、超越一切自然存在之上的独特尊严。可以说,在现当代,康德道德哲学不仅没有凋谢,反而继续影响着道德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编辑本段简介
判断行为善恶的价值尺度。道德标准不是超历史、超现实、超人类的东西,在其直接意义上,它是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所倡导或实际通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凡是符合这种原则、规范的行为,就被判断为善的行为,否则,就被判断为恶的行为。判断行为善恶价值的标准,归根结柢是从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和需要中引申出来的。正因为如此,不同社会、阶级或集团往往有着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道德标准,有着不同的甚至根本对立的善恶观念。道德标准是不是科学的,主要看它所表达的经济关系和相应的利益需要,是否同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相一致,是否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道德标准是体系的定盘星,是界定是非的行为准绳,是人道主义品德的标准化。简单的理解父母与子女之间、弟兄姊妹之间以及泛化的人际之间如何相处、做人的基本准则,不是高尚的标准。儒家思想是适用于一夫多妻制的旧式道德标准,新的道德标准建立在一夫一妻制的基础之上,和谐为尺度的。
编辑本段人力管理中道德标准
道德标准(ethics),人力要合理使用,就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这些道德原则是:人本原则、德才兼备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和服务原则
编辑本段人力道德标准定义
人力作为各种社会中最具潜力、最具能动性的,已成为经济发展,企业参与竞争的重要因素。企业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才的竞争,为了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增强企业竞争力,我们必须对人才进行合理使用。 人力使用并不简单地是一个配置问题,它本身就包含了大量道德问题,如:利益分配问题,公平与效率、竞争与协作、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问题。由于它固有道德属性,因此,我们应该用道德的方式来对待人力的使用。 人力要合理使用,就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这些道德原则是:人本原则、德才兼备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和服务原则。人本原则强调“以人为本”,要求人力使用必须以“为了人”为目的,必须为人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必要条件和机会;德才兼备原则强调在重用、评价人才的过程中,除了“才”以外还应该有另一重要标准,那就是德;公平原则强调在用人的过程中必须公正、平等,消除歧视;诚信原则强调在用人过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必须诚实而且守信,使老板和员工紧密团结在一起,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服务原则强调在用人过程中,必须营造留住人才的“企业环境”,健全人才使用制度,使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我们必须把这些道德原则贯穿于人力使用的全过程。遵循人力使用的道德原则对社会、对企业、对员工都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维持良好社会秩序,形成合理道德观念;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凝聚力,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员工利益,完善员工的道德人格。
编辑本段商业行为中道德准则
反映商业道德行为的准则有很多,如: ①不收受礼物和金钱; ②对所有顾客以诚相待,一视同仁; ③时刻维护顾客的名誉 ④尊重顾客的隐私权; ⑤不进行内部交易的承诺; 一些企业为了向股东和顾客证明是值得和自己做生意的,公发展表他们的道德立场,比如中国国内有些企业倡导的“企业自律准则”就是如此。在环境领域,一些组织已取步骤,改善他们的记录和公众形象,并且履行“绿色”政策。也还设立了相关机构以保证符合社会规范的方针、政策能够被更多地考虑在Et常经济活动中,比如中国各级设立的质量技术监督局、环保局、打办公室等。 很多研究表明,企业在道德上取正确的行为与其商业成功两者之间存在着一致性。有学者认为,如果管理者用商业道德准则,那么就可以实现对商业成功有重要作用的五个目标,即: ①提高管理的合理性; ②连续性和均衡性的企业文化; ③个人和团队进一步信任的关系; ④产品、服务、工作过程的标准和质量与企业的产出水平和成绩具有更好的一致性; ⑤企业信誉对企业的客户和企业形象的影响将更有敏感性。 为了在该领域上获得成功,企业管理者向公众展示他们致力于道义和责任上的态度以及个人道德行为准则的程度,就显得特别重要。然而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致力于商业道德的行为是浮于表面的,其表面文章多于事实,而实际遵循的道德准则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公开那样,例如,有些企业尽管提出致力于创造有利于员工健康的工作环境,但是员工仍被要求长 时间地工作;同样,尽管企业认为有些员工是企业的关键,但是其中一些员工的报酬仍然偏低;或者尽管企业鼓励员工参与长期发展规划,但是培训很有可能根本不存在或这方面的管理很差,那么,企业的做法与企业提倡的道德相违背。 企业有关商业道德的决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依赖于组织在其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在生存期(起步或蹒跚期),道德考虑在议事El程中可能较少,缺乏重视, “面临生存威胁的企业的领导者,为了达到带领企业冲出困境的目标,常常做英雄的个人冒险,他们手段违法、坑蒙拐骗,无视真理的存在”①。在企业发展处于相对安定的时期,高级管理人员比较容易制定出道德准则,但中下层管理人员处于完成目标的压力下,要他们时时保持一致的道德水平会有困难。 许多组织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以支配员工与大众的关系,并为组织与雇主个人提供评价他们行为和的基础。人事与发展部门在传达组织价值标准、监控道德准则的遵守、在全组织内实施该标准方面,被赋予了更大的作用。如今组织设立了专门机构为员工提供道德培训,目的是为了避免不道德行为及不利的舆论,以获取战略优势。但更重要的是,要以公正和公平的方式对待员工,承认他们是组织中有价值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