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名言名句 名言名句
曹操割发代首_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体现了曹操怎样的特点
tamoadmin 2024-07-29 人已围观
简介1.中,割发代首"是关于谁的故事,请概述故事情节?谢谢2.曹操“割发代首”,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举动?3.曹操的以发代首是怎么回事4.曹操割发代首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5.四大名著的“割发代首”的是谁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曰: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
1.<<三国演义>>中,割发代首"是关于谁的故事,请概述故事情节?谢谢
2.曹操“割发代首”,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举动?
3.曹操的以发代首是怎么回事
4.曹操割发代首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
5.四大名著的“割发代首”的是谁
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曰: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意思是说:有一次,曹操率军经过麦田,下令说:“士卒不要弄坏了麦子,有违反的处死!”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马,用手相互扶着麦子走,未想曹操的马竟然窜进了麦地,招来手下的主簿来论罪,主簿用春秋的典故应对说:自古刑法是不对尊贵的人使用的。曹操说:“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违反,如何能统帅属下呢?然而我身为一军之帅,是不能够死的,请求对自己施予刑法。”于是拿起剑来割断头发投掷在地上。
<<三国演义>>中,割发代首"是关于谁的故事,请概述故事情节?谢谢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定都许昌,淮南袁术得传国玉玺,自立为帝,曹操率军征讨,途经麦田,曹操命令,不得践踏小麦,结果座驾受惊,踏进麦田,曹操欲拔剑自刎,以正军法,左右劝止,遂割发代首,以儆效尤。古代有五刑,剃头便是其中之一,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故割发与枭首同为五刑之一。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乱世中的权臣和枭雄,雄才大略,精力充沛,又阴险、狡诈
曹操“割发代首”,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举动?
曹操是三国时期人。他虽然野心很大,但却在自己统领的军队中留下了诚信的美名。
一次,麦熟时节,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沿途的老百姓因为害怕士兵,都躲到村外,没有一个敢回家收割小麦的。
曹操得知后,立即派人挨家挨户告诉老百姓和各处看守边境的官吏;他是奉皇上旨意出兵讨伐逆贼为民除害的。现在正是麦熟的时候,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请父老乡亲们不要害怕。
老百姓开始不相信,都躲在暗处观察曹操军队的行动。
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蹬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有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还跪在地上拜谢呢。
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
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官员说: “ 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 ?”
曹操说: “ 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 ? 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 ?” 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
这时,大臣郭嘉走上前说; “ 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 ?”
曹操沉思了好久说: “ 既然古书《春秋》上有 ‘ 法不加于尊 ' ,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 ”
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 “ 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
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头发替罪。
现在的人觉得剪头发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古代人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还是不孝的表现。曹操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能够割发代首,严于律己,实属难能可贵。
曹操的以发代首是怎么回事
一、割发代首的事实叙述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常见于《三国演义》第十七回。建安三年(198年),曹操第二次征讨张绣。时正值割麦季节,曹操在发兵宛城时严明军纪:“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在经过麦地时,将士们个个都小心翼翼,下马拨开麦子前行,没想到曹操自己的马却因受惊而踩踏了麦田。
他让官员为自己议罪,官员按照礼法,认为“罚不加于尊”,没听说过给主公议罪的。曹操说,议罪,我是认真的。不过由于统军重任在身,他拿剑割断头发,暂且割发以代。这件事在裴松之注《三国志》中有记载:
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二、割发代首的礼法背景汉魏之际,礼与法逐渐从相争走向并重,曹操的“马失前蹄”恰恰在这种背景下发生了。马踏麦地违反了军纪,“罚不加于尊”合乎礼法,礼法冲突情况下怎样解决法律适用的问题,割发代首给出了答案。
在古代,礼是宗法社会的行为规范,是士大夫阶层中的法。裴松之注《三国志》中提到的春秋之义是什么?就是指《周礼》中的“八议”,所谓“八议”是指对于八种人(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不能适用普通诉讼审判程序,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体现“刑不上大夫”的礼制原则。
后来曹操的孙子曹叡制定“新律”时,首次将“八议”制度正式列入国家法典,可见礼制对于上层社会的影响力,礼的理念深入人心,这在曹操所作的《对酒》诗中也有体现: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戴。雨泽如此,五谷用成。郄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诗中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对于“礼治”社会的向往。其中,“民无所争讼”的实现途径是“咸礼让”,体现了礼先于法的原则;而“犯礼法,轻重随其刑”又丰富了礼的范畴,即礼让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刑罚的补位。
三、割发代首的可贵之处割发代首是一种自觉。在当时礼法并行的时代,曹操能够主动让渡礼制原则的有利权利,而适用更具普适性的法律规范,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曹操提出为自己议罪,众人一定是惊讶的,倘若由他人提出,恐怕就是扰乱军心,居心叵测了。
割发代首是一种勇气。作为威震三军的统帅,是权威的化身,敢于认错需要勇气。而事实上,割发代首的行为不仅没有损害曹操的权威,反而是加强了,因为威立于信。这件事在三军传开后,将士们没有一个敢违反法纪的。
割发代首是一种敬畏。曹操发兵时严明军纪,如今自己却违反了,割发代首很好地维护了法律的公正、平等,是对三军将士的尊重,更是对法律的敬畏,对规矩的敬畏。值得注意的是,倘若仅仅模仿割发代首的形式,自罚三杯,文过饰非,是不同于曹操的初衷的。
四、割发代首的现实思考古代社会讲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曹操割发代首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其将适用于平民的法律扩大到了地位更加尊贵的人。
就曾指出,儒家想把专门适用于贵族之礼治推行到平民,法家想把专门适用于平民之法治推广至贵族。一个是自上而下,一个是自下而上,这是礼法之争的关键,其结果是最终促成了“礼法合一”。 逐渐地,礼具备了法的义理,法加强了礼的权威。
事实上,礼法之间并无内在冲突,礼也可称作法,它更像抽象的法理,而法与刑、律是一个范畴,更像具体的律例,一个重遵从,一个重惩戒,都是古达社会规则天平的两面,无非该紧的紧一点,该松的松一些罢了。
钱穆曾说过,礼之外面像是等级的,其实却是平等的。仔细琢磨,确实如此,礼虽然有高低贵贱之分,也许做不到绝对公平,但是你爱或者不爱,规矩就在那里,不增不减,这说明规矩是唯一的、明确的,规矩面前是平等的。
在现代社会,人类已经进入十分文明的时代,今天所说的法,有了更加先进的理念支撑、更加合理的功能定位、更加完备的理论体系,与古代的礼与法已经不同了。但是作为礼法之间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割发代首的故事依旧值得今人思考。
曹操割发代首讲述的是怎样的故事?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东汉末年的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带兵军纪十分严明,并且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因此,他的军队很有战斗力,很快就消灭了多股强大的军阀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
曹操看到中原一带,由于多年战乱,人民四处流散,田地荒芜,就纳部将的建议,下令让军队的士兵和老百姓实行屯田。很快,荒芜的土地种上了庄稼,收获了大批的粮食。有了粮食,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军队也有了充足的军粮,为进一步统一全国打下了物质基础。看到这一切,大家都很高兴。
可是,有些士兵不懂得爱护庄稼,常有人在庄稼地里乱跑,踩坏庄稼。曹操知道后很生气,他下了一道极其严厉的命令:全军将士,一律不得践踏庄稼,违令者斩!
将士们都知道曹操一向军令如山,令出必行,令禁必止,决不姑息宽容。所以此令一下,将士们小心谨慎,唯恐犯了军纪。将士们操练、行军经过庄稼地旁边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通过。有时,将士们看到路旁有倒伏的庄稼,还会过去把它扶起来。
有一次,曹操率领士兵们去打仗。那时候正好是小麦快成熟的季节。曹操骑在马上,望着一望无际的金**的麦浪,心里十分高兴。
正当曹操骑在马上边走边想问题的时候,突然“扑刺刺”的一声,从路旁的草丛里窜出几只野鸡,从曹操的马头上飞过。曹操的马没有防备,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惊了。它嘶叫着狂奔起来,跑进了附近的麦子地。等到曹操使劲勒住了惊马,地里的麦子已经被踩倒了一大片。
看到眼前的情景,曹操把执法官叫了来,十分认真地对他说:“今天,我的马踩坏了麦田,违犯了军纪,请你按照军法给我治罪吧!”
听了曹操的话,执法官犯了难。按照曹操制定的军纪,踩坏了庄稼,是要治死罪的。可是,曹操是主帅,军纪也是他制定的,怎么能治他的罪呢?
想到这,执法官对曹操说:“丞相,按照古制‘刑不上大夫’,您是不必领罪的。”
“这怎么能行?”曹操说,“如果大夫以上的高官都可以不受法令的约束,那法令还有什么用处?何况这糟蹋了庄稼要治死罪的军令是我下的,如果我自己不执行,怎么能让将士们去执行呢?”
“这……”执法官迟疑了一下,又说:“丞相,您的马是受到惊吓才冲入麦田的,并不是您有意违犯军纪,踩坏庄稼的,我看还是免于处罚吧!”
“不!你的理不通。军令就是军令,不能分什么有意无意,如果大家违犯了军纪,都去找一些理由来免于处罚,那军令不就成了一纸空文了吗?军纪都得遵守,我怎么能例外呢?”
执法官头上冒出了汗,他想了想又说:“丞相,您是全军的主帅,如果按军令从事,那谁来指挥打仗呢?再说,朝廷不能没有丞相,老百姓也不能没有您呐!”
众将官见执法官这样说,也纷纷上前哀求,请曹操不要处罚自己。
曹操见大家求情,沉思了一会说:“我是主帅,治死罪是不适宜。不过,不治死罪,也要治罪,那就用我的头发来代替我的首级(即脑袋)吧!”说完他拔出了宝剑,割下了自己的一把头发。
四大名著的“割发代首”的是谁
公元196年,曹操将逃避在洛阳的汉献帝接往许昌,许昌便成为东汉临时都城。这时,曹操实际上掌握了东汉王朝的军政大权。接着,曹操又实行屯田制,很快解决了军粮问题,加快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的农业生产,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军队兵强马壮。
当时,离许昌城不远有路势力由张绣所统率,扬言要攻打许昌,抢走汉献帝。曹操为了在统一北方的道路上扫平障碍,决定首先征服张绣。
第二年,曹操率领大军对张绣发动进攻,两军便在淯水(今河南白河)摆开阵势。由于张绣阴险狡猾,战了没几个回合便装投降曹操,曹操一时识不透张绣的奸诈,便信以为真。半夜里,张绣来了个里应外合,偷袭了曹营,曹操措手不及,被打得溃不成军,大儿子曹昂战死,大将典韦阵亡,曹操自己也受了伤。
曹操打了败仗之后,心中闷闷不乐,他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为这一仗完全败在麻痹轻敌和军纪不严方面。于是,曹操决定从严整治军纪,重新颁布各种军令战令,规定军中不论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违者将受到严厉惩处。
又过了一年,曹操继续出兵讨伐张绣,当时,正值麦子成熟季节,曹操下令:“行军途中不得践踏百姓的麦子,违者斩首!”在他的严厉命令下,全军将士行军时路过麦地,格外小心谨慎。有时,骑兵们下马步行,或绕道行驶,曹操更是以身作则,倍加小心,生怕踏坏麦子。
半路上,曹操率领着大军朝前挺进,当行至一块麦地时,突然从地里飞出一只野鸡。这时,曹操的马受了惊,又踢又跳,进入麦地,他连忙收住缰绳,可是,受惊的马仍然踏坏一片麦子。曹操看了心疼不已,马上下令:“停止前进!”
曹操面对士兵,脸色阴沉,严肃地说:“全军将士们,我的马踏坏了麦子,请按军令处置我吧!”这时,一位大将连忙说:“您是全军之主,怎能受刑罚呢?”其他将士也议论纷纷说:“麦子是因马受惊后被踏坏的,并非大王有意。”曹操严厉地说:“军令面前,一视同仁,我是全军统帅,怎能不带头执行呢?”他拔出剑来想自杀,这时,全军将士都一齐跪下说道:“大王!您是全军主帅,不能自杀啊!”
曹操见众将士跪在地上不肯起身,便“刷”地一剑,割下一把头发,扔在地上,以发代首。这时,全军将士才站了起来,一个个都很佩服曹操执法严明,以身作则。
曹操!三国时期,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这样,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执法官对照《春秋》上的道理,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他拿起剑割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